高中从年级400多名到年级60名的学习策略和经验
我大学毕业都已经快十年了,MBA也已读完,但是高中时的一个成功经验,却让我受用至今。这是关于我如何用高二一年时间,成绩从年级400多名到年级60名的学习策略和经验。
我的高中是在山东的一所市重点中学读的,虽然中考时是以初中全校前20名进的,但是在重点中学,高手如云,高一一整年,我的名次也仅仅维持在班里20名左右,年级400名左右(20个班),甚至刚进高中的时候,第一次离家住校不适应,单科考过十几分的成绩。
2002年高一下学期结束的时候,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。因此,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文理科的选择参考意义比较大。成绩出来之后,我的理科(理化,高一没有生物课)成绩和文科成绩(政史地)在班级、年级排名差不多,文理科成绩的影响不大。
高考是一个按全省排名的竞争,而不是按绝对分数。在文理科的选择上,我内心是略倾向于文科的,但是在综合对比了语数外的平时表现和成绩,个人优势以及考虑未来就业面等因素之后,我最终选择了理科。
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对的,经过高二一年,到高三时,我在理科班(16个理科班)的全校排名进了前60名左右。我个选择对我的影响非常大,以至于在以后的专业选择、考试、工作和创业中,我一直都采用这一策略:充分利用非对称性优势。
后续我会慢慢分享我在大学、工作、投资和创业过程中对这一策略的使用经验,以及我如何用1个月时间备考,以200分的成绩(满分300,超过国家线A线45分)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。
高一时,我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始终在年级前列,其中语文成绩在理科班有着绝对的优势(最高考过145分,超出第二名21分,平时130~140分);数学偏弱(因为当时一个老师的负面影响,有逆反心理),基本上在及格线附近徘徊。政史地三门课,地理平时成绩95左右(满分100分),历史和政治没有优势,也没偏科;物理和化学在高一时没有优势,化学偏弱,但高一寒假恶补,从班里倒数进入班里前三名。
当时选择理科的依据是:如果在文科班,我的语文和英语不再是优势,政史地也不是优势,数学是劣势(可能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数学不好选了文科),没有某个学科的绝对优势;而如果在理科班,我可以始终保持语文和英语的绝对优势,以弥补数学的劣势,而数学也不是绝对的劣势,代数中函数是弱项,但几何和概率是优势。物理和化学不拖后腿,生物是我感兴趣的学科,事实证明,感兴趣就一定能学好。这样一对比,拥有语文和英语的绝对优势,我在理科班的总分优势就明显了。
高二开课后,生物成绩也基本上稳定在班级前三名,物理和化学成绩也稳定在前三名左右,语文作文经常复印贴到文科班后墙黑板报上。高二开几何课,我基本上能考130分以上,其中还有两次考了满分。针对于弱势的数学单科,我也同样采取了这样的策略:保持几何和概率的绝对优势,去弥补函数部分的弱势,每次考试,放弃最后一道代数压轴题(把能相关的写的公式都写上,拿个1~3分基础分),保证选择题、填空题以及前几道大题的正确率。
在高二升高三那次统考中,学校决定首次筹建一个理科实验班,全校前60名进实验班,而那次考试,我是61名。成绩出来后,我没觉得进不了实验班是遗憾,反而暗自窃喜,这真是一个好成绩!如果60名,进实验班垫底,压力会很大,而61名在16个普通班中是第一名,信心会更足,老师也会更重视。
所以,我的高三其实比高一、高二时压力要小。高三时我主动让班主任把我从第三排调到教室最后一排,按照自己的进度复习。因为语文和英语的成绩优势,语文和英语的晨读课基本上都是在看物理、生物、化学,继续提升理化生的基础,而语文和英语老师也基本上不干涉(绝对的优势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)。
高考时,最担心的数学,也考了114分,没拖后腿,而语文、英语的优势非常明显。现在回想起来,如果当时进了文科班,没有绝对的优势,全科的平庸,可能最终高考成绩会很不理想,在文科班300人的排名中,也未必能排进前60名。
所以在很多选择上,知己知彼,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强化和放大这一优势,会比盲目地选择更有利,也更有效。要知道一点:好的策略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效率、能力、经验上的不足。(作者:禚昌磊,成长智库创始人)